攻击行为指的是有意图地故意地摧毁物体或伤害他人的一种社会问题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攻击行为发生率尤其高。早在 1996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攻击行为列为一项重要的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长期追踪的队列研究证据显示,青少年时期的攻击行为能很大程度上预测成人期地暴力犯罪,同时也会大幅度提升酒精依赖、药物依赖、抑郁、自杀等行为的风险。青少年时期的攻击行为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长期深远的消极影响。现有的调查研究证据表明,高攻击水平的青少年个体往往更容易患精神疾病、非自杀性自伤、自杀,社会关系也往往会更差。

1表示一点也不像我;
2表示有一点像我;
3表示某种程度上像我;
4表示很像我;
5表示几乎和我一样

A1.朋友们说我爱争论。
A2.我认为别人似乎总是有好机遇,好运气。
A3.我容易突然发怒,但会很快平静下来。
A4.我常常觉得自己与别人意见不一致。
A5.有时候,我觉得生活对我不公平。
A6.当别人与我意见不一致时,我会不由自主的和别人争论起来。
A7.有时我会毫无理由的发怒。
A8.如果有人激怒我,我可能会打他。
A9.不知道为什么我有时会觉得很痛苦。
A10.我曾经威胁过我认识的人。
A11.有人用力推我一下,我就打他或她。
A12.我很难控制我的脾气。
A13.如果我很生气的话,我会故意扰乱别人的工作。
A14.当我很生气的离开有人的房间时,我会很用力地关门。
A15.当别人专横的要求我做他们想要的事情时,我会敷衍行事。
A16.当别人对我好时,我会怀疑他们是不是有求于我。
A17.我曾经发怒到摔打,毁坏东西。
A18.有时候我会散播我不喜欢的人的流言。
A19.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
A20.当别人干扰我时,我会警告他们。
A21.有时我会觉得人们在背后嘲笑我。
A22.当我达不到目的的时候会很生气。
A23.我有时会控制不住地打人。
A24.我比大多数人打架次数多。
A25.如果有人打了我,我一定会回击。
A26.当我和我的朋友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会很坦诚的说出来的。
A27.如果有必要,我宁愿用武力去维护我的权利的。
A28.我不会相信过分热情的陌生人。
A29.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要爆炸的炸弹一样。
A30.当有人真的惹恼我了,我会不理他或她。
A31.我知道有所谓的“朋友”在背后议论我。
A32.我的一些朋友认为我是一个性急的人。
A33.有时候,我会因为嫉妒而考虑不到其他的任何事情。
A34.我喜欢搞恶作剧。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我国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大、中、小城市内进行抽样(每省大、中、小城市各1座)。在每个城市区内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各2~3所。再从每个样本学校内选取小学四、五、六年级,或初中一、二、三年级,或高中一、二、三年级各2~3个班,排除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强迫症等)的学生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0份,回收问卷24466份,回收率为97.86%。其中有效问卷23904份,问卷有效率为97.70%。平均年龄(13.44±2.77)岁,男、女生比例为0.96∶1。小学四年级学生2841名(11.89%),五年级学生2720名(11.38%),六年级学生2605名(10.90%);初一年级学生2624名(10.98%),初二年级学生2776名(11.61%),初三年级学生2407名(10.07%);高一年级学生2761名(11.55%),高二年级学生2672名(11.18%),高三年级学生2497名(10.45%)。
BWAQ.png
BWAQ2.png
BWAQ3.png
张艳梅研究发现,在隔代家庭中成长、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或大专及以上、较高的孤独感水平、较高的生活压力事件、遭受忽视与虐待是中国农村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性别为女性、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和社会支持水平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D]. 张艳梅.华中科技大学 2018
中国城市9~18岁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研制[J]. 张萍,余毅震,刘卓娅,孟仙. 中国学校卫生. 2011(08)
黄立红. 特定体育活动对强化高中男生男性化特质的实验研究[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