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关注,一般是指注意的资源指向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指向外界环境中的个别事物,它是一种对与自我相联系的内部信息的觉知(Self-awareness ),不同于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外部信息的觉知。

自我关注的分类,是从特质论和状态论两方面进行的。芬尼格斯登等人(1975)从特质论的角度对自我关注进行分类:从稳定的人格维度上区分个体在发生自我关注之后,进行自我和参照标准的比较时,按所依据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以心中的自我为内容的内向型自我关注(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和以他人眼中的自我为内容的外向型自我关注(Public Self-Consciousness)之分。具有内向型自我关注特质的个体倾向于内省,关注自己内部的状态,关注现实与个人标准的差距;具有外向型自我关注特质的个体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关注外界大众的想法,注重与社会规则的差距。

状态论是由自我觉知理论的首创人杜瓦尔和威克伦德提出的,他们认为个体在某一特定时段里,注意要么是指向自己,要么是偏离自己,这两种指向是相互排斥的,但可以随时转变。注意指向自己称为客体自我觉知(Objective Self-Aawareness ),此时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靶子,更多考虑自己的人格特质、态度和情感,从而引起对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差距的觉知,降低了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而注意偏离自己的称为主体自我觉知(Subjective Self Awareness),个体不太多关注自己与标准的差距,而把自己作为观察者、评价者来论释外部世界,这样可能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

J. M. Oliver和John Klocek (1995)认为抑郁、焦虑等情绪会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1)被试对于与父母关系、早年生活家庭氛围及社会化过程的认知;(2)自我关注;(3)近期的抑郁与焦虑情绪状态(心境)。早年负性的生活经历会无意识地隐藏在个体内心,一旦受到负性情绪干扰与自我关注的启动,个体的抑郁与焦虑症状就会故态复萌。

Rick E.Ingram和Kathleen Wisnicki(1999)实证研究发现,心境烦躁不安者相对于一般被试,其日常的应激行为倾向自我关注的过于泛化,极可能会增加负性情绪发生的强度与密度,进而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自我关注量表(Self-Focused Attention Scale,SFAS)

指导语:下面是一些个人对自身状态的陈述。在答题时,请您看清楚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根据与您现在对白己的看法相符合的程度进行选择。每个人对白己的看法都有其独特性,因此答案是没有对错之分。

1完全不符合
2比较不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符合
5完全符合

1、我确信我的头发看起来很棒。
2、当和其它人在一起时,我想让自己的手看起来是清洁和健康的。
3、对我来说,皮肤好(例如皮肤上没有污点)是很重要的。
4、我清楚自己脸颊最好看和最难看的部位。
5、我很在乎我平时表现出来的身体姿势。
6、饥饿时,我能很快地意识到我胃部的收缩。
7、当我的口腔或喉咙感到干燥时,我能很快感觉到。
8、当把自己擦伤时,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察觉到疼痛。
9、我经常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
10、我经常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11、我经常全神贯注地思考自己的事情。
12、我发现自己经常将自己跟别人比较。
13、我总是反复地回忆起过去的生活经历。
14、我经常担心自己是否会在别人心目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
15、我很在乎别人如何看待我。
16、我在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17、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参考样本:
本研究的被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问卷项目分析的预研究被试,另一部分是正式被试。预研究抽取了上海某大学一个院系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其中男生26名,女生63名;正式施测以上海某大学3个院系及江西某大学2个院系的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06份,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生58人,女生329人;城市182人,乡村205人;独生子女140人,非独生子女247人;大一新生215人,大二、大三分别为105人和67人。
男(n=56) 女(n=329)
自我关注总体51.70 (6.47) 57.02(7.53)
社会生理13.50(2.53) 15.18(2.72)
社会心理13.93 (2.37) 15.06(2.64)
个体生理11.71(2.30) 12.96(3.10)
个体心理12.55(2.41) 13.81(2.47)

社会生理觉知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下将自己做为注意指向的目标,从而对自身的外貌体征等外部状态或行为表现所进行的自我反思。
社会心理觉知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下将自己的情绪体验、态度、价值观和关于自我角色的看法做为注意指向的目标,从而进行比较与关注。
个体生理觉知指个体对自身外在稳定行为模式和内在生理活动状态的评价和关注。
个体心理觉知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精神状态、注意指向的调整与集中,包括对以往生活轨迹的回忆与反思。

Ingram(1990)把自我关注(self-focusedattention)定义为“个体对于自身内部信息的觉知,内部信息包括身体感受性、认知以及情绪状态。”他把自我关注看做一种不适应状态,并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都伴随着高度的自我关注。然而,此种对自我关注的定义对临床以及非临床心理研究来说都有着消极的影响。随着临床实践工作的探索,研究者发现,自我关注也有适应性的一方面,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国外研究者认为,自我关注分为两部分,即反刍式自我关注(ruminative self-focused attention)和正念自我关注(mindful self-focused attention),二者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前者是阻碍心理健康的杀手,而后者则能促进积极心理的发展。一、Nolen-Hoeksema (1991)把反刍看作一种人格特质。其定义是“个体习惯性地持续关注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对自我过去的消极情绪状态及产生此状态可能的原因及带来的后果进行持续而重复的思维,而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反刍式自我关注是一种适应不良的思维状态,它的特点是过多的对消极事件及情绪进行抽象的分析思考。反刍式自我关注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危险的逻辑循环,反刍思维越多,个体的感受与情绪就越差,就更会陷入反刍送无法自拔。二、对正念的界定起源于东方的佛教禅宗思想,美国的学者Kabat-Zinn (2003)把正念定义为“一种觉知力,即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 不加评判地觉知一个又一个瞬间所呈现的体验而涌现出的一种觉知,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更多的表现出对他人及自我持接纳状态。正念是与反刍完全相反的自我关注模式,强调个体直接的、直觉的对当下时刻的感受而不会过多加以分析批判。Teasdale(1999)认为,反刍自我关注与正念自我关注是完全相反的的自我关注模式,前者注重分析思考,后者强调直接的、直觉的对当下时刻的体验。二种自我关注模式呈现负向相关。正念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体接纳自我消极的认知和转变思维模式,也就是接纳反刍式自我关注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负性情绪,对自我的接纳会减少个体的反刍式自我关注,从而转变注意力,增加正性情绪。

参考文献:
肖诗来.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关注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孟瑶. 反刍与正念自我关注之间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的调节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5.
Kiropoulos L A , Klimidis S . A Self-Focused Attention Scale: Factor Structure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 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 2006, 30(3):29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