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involution)最早由人类学家 Geertz (1963)在解释印度尼西亚农业结构变化时提出, 是指一种仅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与扩大生产规模, 而非谋求生产方式转变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具体表现为,保留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 转向愈发极端的精耕细作, 但人均生产效率却未有实质提升。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 社会学家进一步引申了内卷概念, 将类似的社会现象定义为“没有发展的增长” (黄宗智,2000; Huang, 2002)。简言之, 内卷与人类所面临的紧迫生存压力和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由于某些资源禀赋(如土地、技术等)存在发展局限, 不断增加的劳动投入使生产向精细化与复杂化发展, 但并未改变收益努力比, 进而导致在未能给个体带来回报的同时反而造成了损失, 表现为边际效用递减。从社会学视角来看, 中国社会的内卷反映了社会结构转变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如评价体系的高度一体化, 这引发了近代社会中青年的社会心态转变, 进而出现了“内卷”这一社会现象(覃鑫渊, 代玉启, 2022)。进一步地, 根据共享现实理论, 个体通过人际沟通获得对群体共同经验的感知(Hardin& Higgins, 1996)。群体共同“被内卷”的感知逐步演化为一种社会氛围, 使人们感受到由内卷而带来的强大压力, 并做出内卷行为(王俊秀, 2021)。

在校学生样本采用 7 点计分,问卷总信度及其各个因素(心理压力、社会规范、竞争行为、资源稀缺)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5、 0.83、 0.85、 0.83、 0.78, 在岗社会人员样本采用 5 点计分, 问卷总信度及其各个因素信度为0.85、 0.73、 0.80、 0.89、 0.86。信度均在 0.7 以上, 表明内卷感知测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

内卷感知测量问卷(individuals’ perceptions of Neijuan questionnaire)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不确定
有点符合
比较符合
完全符台

1.在学习/工作中我感到充满精力。
2.在学习/工作中我认为我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3.学习/工作使我情绪低落。
4.在学习/工作中我感到挫败。
5.在学习/工作中我感觉到神经紧张或“快被压垮”。
6.周围大多数人即使完成了最低任务要求, 还是会继续做出更多的工作量。
7.周围大多数人已经习惯超额完成工作/学习任务。
8.学习和工作中仅完成最低标准任务量是不够的, 大多数人会继续努力做得更多。
9.周围大多数人通过付出比别人更多且过度的努力来表现自己对工作/学习的态度。
10.我周围的人通过竞争变得杰出。
11.我周围的人通过竞争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
12.我周围的人通过竞争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13.我周围的人通过竞争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14.我周围的人都会努力争取每次竞争的胜利。
15.我所处环境中的有限资源给我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
16.我所处环境中的资源太少以至于我无法获得我应得到的回报。
17.由于环境中可利用的资源不够, 我无法妥善处理重要的事情。
18.与我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相比, 我的生活本应该比现在更好。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样本一: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与信效度检验,共收集 721 份数据, 最终有效数据为 490 份, 回收有效率为 67.96%。样本包括在校学生与在岗社会人员, 其中在校学生样本的最终有效数据为 325 份,女性 203 人(62.46%), 年龄 16~31 岁(Mage = 21.43 ±2.18 岁); 在岗社会人员样本的最终有效数据为 165份, 女性 61 人(36.97%), 年龄 20~67 岁(Mage = 29.56 ±8.30 岁)。样本二:用于效标效度检验, 在校学生样本共收集 194 份数据, 最终有效数据为 171 份, 回收有效率为 88.14%, 其中, 女性 93 人(54.39%, 1 人性别未知), 年龄 17~28 岁(Mage = 21.44 ± 1.97 岁);在岗社会人员样本共收集 512 份数据, 最终有效数据为 203 份, 回收有效率为 39.65%, 其中, 女性119 人(58.62%), 年龄 19~60 岁(Mage = 29.92 ± 6.76岁, 1 人年龄未知)。
neijuan1.png
neijuan2.png

张雯,潘超,姚诗铭等.中国社会中“内卷”现象的个体心理内涵及其特征维度[J].心理学报,2024,56(01):1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