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能否从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创伤中复原,这取决于两大类因素。 一类是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包括家人、朋友和社会各个方面在物质上的帮扶和心理上的支持。影响灾害亲历者从心理创伤中复原的另外一类因素是个体内在因素,主要是心理弹性或弹性特质。外界的社会支持和内部的心理弹性都是帮助人从心理创伤中复原的力量,因此它们都属于“复原力”。复原的外因是重要的,但仅仅拥有外部的社会支持,尚不足以帮助人们从重大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中复原。复原的内因是复原的必要条件。因此,同国外的情况一样,国内的灾害心理学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定位到弹性人格特质上。

心理弹性的概念最早是受到物理学科中弹性力学里弹性这一概念的启发,弹性是指物体受外力使其形变并随着外力消失而恢复原状的能力,引申指人能够经受困境,或能快速从困境中恢复。心理学研究采纳引申的含义,心理弹性通常被看作是有助于处于逆境中的个体增加幸福感和创伤后的成长的内在的心理因素。。心理弹性英文为resilience,国内也有学者翻译为心理韧性、复原力等。梁宝勇(2012)根据心理弹性的维度定义,严格参照“特质性的、内在的、恢复到常态的品质”心理弹性定义,编制了共30个项目5个维度的心理弹性量表,包括支持性、乐观性、内控性、应对性和接纳性。得分越髙,心理弹性越好。

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t Trait Scale for Chinese Adults,RTSCA)

请依据您长期以来的情况,选择最符合您实际的一项,并进行选择。四个选项分别是:“1-几乎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比较符合”和“4-几乎完全符合”。

1.我能战胜困难主要是因为我的能力强。
2.过去的痛苦经历让我难以肯定自己人生的价值。
3.我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
4.我总能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面。
5.生活遭遇困难或陷入困境时,我知道在哪里能获得帮助。
6.往日的情感纠葛妨碍我过我想要的生活。
7.在制定计划时,我就可以肯定我能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
8.当因某事感到苦恼时,我会对事情透彻地思考和分析,找出关键的问题。
9.我的生活常常会受到那些曾经让我很不开心的事情的影响。
10.我能实现自己的许多目标,那是因为我非常勤奋和努力。
11.我经常会想出多种多样的办法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12.我觉得我的未来充满希望。
13.一些人(如亲戚、朋友、领导或同事)会分担我的忧伤。
14.我的付出决定了我今天的收获。
15.我总是相信事情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16.对曾经的过失,我总是难以原谅自己。
17.身处逆境时,我通常会采取具体措施设法改变自己的处境
18.总的来说我是个积极向上的人。
19.如果陷入困境,有许多人会向我伸出援手。
20.我往往能够把握机遇获得成功。
21.我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让我苦恼的事情,以便对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22.我很难向那些熟识的人倾诉苦恼。
23.我的情感常常会纠结在一些过去的事情中。
24.我难以接受那些无法解决的困苦。
25.遭遇挫折时,我知道如何获得帮助。
26.不管事情变得多么糟糕,我也相信总有一线希望。
27.面对挑战,我足智多谋。
28.艰难的日子会使我感到绝望。
29.身陷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时,我会主动寻求外界帮助。
30.面对各种压力时,我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或变更原订计划。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内控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此概念源于控制点的研究领域,原指个体对他能够对自己当前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命运产生影响的知觉,高内控的个体认为生活中的事情是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因此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加负责(Rotter,1966)。本研究将内控性定义为个体认为自己的当前生活和未来更大程度上是处在自己掌控中的人格倾向性。
注重问题解决的应对风格(coping style focused on problem-solving):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应激源和由应激源引起的问题上,并设法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人格倾向性。
乐观性(optimism):个体对未来事件的后果保持积极预期的心理倾向性。即使遭遇严重的应激事件,高乐观者也能够看到事情发展的积极方向和好的前景;相反的心理倾向性为悲观性,高悲观性的个体对生活和未来持消极的预期。
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心理倾向性(predisposition of accepting and utilizing social supports):Blumenthal(1987)提出“知觉到的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概念,指个体对于各种来源的社会支持的觉知程度,又称“主观支持”。研究发现,主观支持所产生的缓冲应激作用甚至大于“客观支持”(客观存在的各种潜在的支持源)。另外,即使一个人拥有大量可资利用的社会支持,但由于他“万事不求人”的个性,这些社会支持并不能发挥其缓冲应激的作用。这意味着还有一个变量参与社会支持的缓冲应激的作用,即支持的利用度。因此,本研究将“社会支持”这个环境变量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特质变量后,扩展命名为“接受和运用社会支持的心理倾向性”,并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维持同他人之间的互惠关系,在应激条件下积极获取和利用社会支持的心理倾向性。
接纳性(acceptance)原指一个人努力接受那些在自己控制能力之外的情况,并在该情况下尽量地让事情朝相对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倾向性。对于遭遇严重心理创伤的个体的研究表明,接纳已经发生过的不幸(包括别人和个人的过失),是帮助这些人摆脱心理障碍的重要步骤。本研究定义:个体对已经过去的消极事件或经验,以及现存的不可控的问题不否认、不排斥,而是接纳它们,以致个人的情绪和生活较少受这些因素的困扰的人格倾向性。

参考样本:
计划总体抽取样本量为6000人,根据分层抽样的原则,从行政区域、性别、年龄、户籍、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六个方面进行。六个方面所包含的具体类别所占的人数比例,基本上依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确定。全国采样工作于2011年6月开始,2011年10月底-11月初问卷陆续回收,有效问卷6433份。样本采集的人口学资料比例情况比较符合采样计划设计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男性占50.3%,女性占49.7%(缺失4人性别信息);18~29岁占20.9%,30~39岁占20.3%,40~49岁占20.6%,50~59岁占19.6%,60~69岁占18%,70岁以上占0.6%;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华北地区11.7%,东北地区7.7%,华东地区30.6%,中南地区26.9%,西南地区16.4%,西北地区6.8%;调查对象户籍所在地属于城镇者占50.2%,农村49.7%(3人信息缺失);教育程度为初中者占54.5%,高中24.1%,大专以上21.3%(7人信息缺失);职业为单位负责人者占2.1%,专业技术人员11.7%,办事人员6.5%,商业服务人员15.6%,农林牧副渔水业人员38.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14.3%,其他人员(学生、军人等)9.4%(132人信息缺失)。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参考文献:
杨玮.篮球和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8.
梁宝勇,程诚.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04):269-277.
程诚,黄俊,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全国采样调查报告[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06):73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