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被广泛地理解为由于与其他多数社会成员存在不同,产生的一种基于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带有偏见的、不公平的待遇, 是一种与知识,态度,行为有关的社会现象。歧视通常用“感知到的歧视”(Perceived Discrimination)、“歧视经历”(Perceived Experiences of Discrimination)、“自我报告的歧视”( Self-reported Discrimination)等名词来表示,虽然这些名词在字面上有轻微细微的差别,但在文献中通常可以交换使用,都是指自我评估水平上的主观体验。

歧视对个体的行为适应具有一定的危害。人们感受到的歧视会提高风险行为的发生概率,进一步影响人的健康水平。感受到歧视会降低人的自我控制资源,消耗人的能量,使个人缺乏做出健康行为选择的精力或资源,增加对不健康行为的参与度,比如:吸烟、酗酒、忽视健康检查等。研究表明,与那些无污名影响的个体相比,受污名影响明显的个体,受到歧视的潜在可能性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更弱。

与歧视和污名化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人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会通过危害个体的人际关系、削减就业机会、受教育机会、职场中的不公正对待等过程威胁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水平, 这些因素也可能会逐步拉大人类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成为个体和社会共同的问题。日常歧视作为一种特殊性压力源与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联系, 包括抑郁、心理悲痛、幸福感降低,这些研究结果在文献中得到了普遍的支持。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感受到的歧视能够正向预测抑郁情绪的出现。还有研究认为歧视与创伤后应激障碍、较低的自我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更多的药物滥用相关。Kessler 等人(2010)也证明,在控制个体的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后,感受到的歧视越多,出现一般性焦虑障碍的情况越多。张晓玲(2018)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表明,被边缘化流动人口的歧视知觉会影响到其社会归属感、认同感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除去横向研究证明歧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外,Pavalko, Mossakowski 和 Hamilton (2003)追踪研究证明,控制基线水平的心理健康后,初始阶段的歧视知觉与 9 年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基线歧视知觉越多,追踪到的个体其幸福感越低、情绪健康状态越差。Brown 等人(2000)也证明了早期歧视知觉与 1 年后心理低落和抑郁的正相关。

日常歧视问卷(daily discrimination scale)

这些问题涉及到日常你与人交往的经历。请回答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以下事件发生在你身上的频率是多少?(1=从不;2=很少;3=有时候;4=常常;5=几乎总是)

1.与其他人比起来,你没有被足够礼貌地对待。
2.你没有得到应得的尊重。
3.在饭馆或商店里,服务员给你的服务比给别人的差。
4.别人对待你的方式看起来好像觉得你不够聪明。
5.别人对待你的方式看起来好像他们害怕你。
6.别人对待你的方式看起来好像觉得你不够诚实。
7.别人对待你的方式看起来好像他们有优越感。
8.你被别人起外号或者被羞辱。
9.你被别人威胁或者骚扰。

参考文献:
王航. 日常歧视与身心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20.DOI:10.27149/d.cnki.ghdsu.2020.0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