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我对话有关的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思考,如维果斯基曾指出个体具有两种言语形式,社会性的言语(其目的在于与他人交谈和沟通)和自我中心的言语,后者指个体与自己进行交谈(即自我对话),通常不发出声音,其目的在于协助思考、控制和引导行为(维果茨基,1997)。多数研究者将出声的自我对话定义为“私人言语”,将不出声的、沉默的自我对话定义为“内部言语”。综合研究者的观点,自我对话是个体对自己所说的话,用以表达与自己或者是自己的世界有关的想法、信念、价值观和态度,不是独白,既包括出声的话语也包括不出声的话语。

研究者主要在运动心理学领域、问题解决领域以及临床心理学领域探讨了自我对话的内涵及其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主要涉及如何促进自我对话的使用,以及自我对话在运动绩效提高方面的作用。在问题解决领域,研究主要涉及遭遇日常生活问题或者是学业问题时,个体对于自我对话的使用,结果指出问题难度越大,自我对话的使用频率越高。在临床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关心自我对话作为情绪调节的一种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涉及到负性的自我陈述对抑郁、焦虑、社交恐怖等情绪障碍的影响,面临负性生活事件或压力事件时个体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此时负性的自我对话(如自我批判式)会加重其负性情绪;如果个体采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如自我激励式),那么压力事件带来的负性情绪则会得到减缓,可见自我对话对情绪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可以加重或减缓负性情绪。关于自我对话对情绪发展的积极意义,少量研究进行了探讨,如自我对话对情绪智力的影响。

自我对话量表(self talk scale)由Brinthaupt等(2009)编制,原英文量表分为自我批判、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社会评价等4个维度共包括16个项目。分数越高表明自我对话的水平越高

每个人都会有与自己进行内部对话的经历,有时是出声的,有时是无声的内部交谈。下表为单选题。请认真阅读表中的各种陈述,并与自己相对照,然后指出这些陈述在多大程度上与自己相符,选项有5种,1=从不如此,2=很少如此,3=有时如此,4=经常如此,5=总是如此,在最适合自己的选项上做出选择。

1.当对于某件事自己处理不当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2.当有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3.当需要想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和说什么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4.当想象别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会有怎样的反应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5.当对自己很满意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6.当想要分析别人对自己说过的话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7.当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8.当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9.当在头脑中探索一套可能的行动计划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10.当对自己很失望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11.当试着预见别人将会说什么,以及自己要怎样做出反应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12.当管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13.当想激励自己做得更好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14.当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15.当想提醒自己需要做某件事情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16.当想重复自己对别人说过的话时,我会与自己交谈。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随机选取北京市三所普通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共389名,平均年龄为19.93±1.41岁。其中大学一年级91名(男生58名,女生33名),平均年龄为18.52±0.84岁;二年级142名(男生68名,女生69名,有5名被试性别信息缺失),平均年龄为19.51±0.73岁;三年级85名(男生37名,女生48名),平均年龄为20.49±0.90岁,四年级71名(男生32名,女生38名,1名被试性别信息缺失),平均年龄为21.89±0.84岁。
STS2.png
高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哈尔滨、北京、山西等地5所高校,共发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3份,回收率90.4%,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670份,有效率82.8%。
SC自我批判 12.39±3.52
SR自我激励 11.75±3.32
SM自我管理 12.79±3.37
SA社会评价 12.21±3.55
ST自我对话总分 49.16±12.45
STS.png
参考文献:
郭素然, 伍新春, 滕秀杰,等. 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5):9.
马国秀. 思维反刍与抑郁情绪的关系:认知融合的调节中介模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Brinthaupt T M , Hein M B , Kramer T E . The Self-Talk Scale: Development, Factor Analysis, 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2009, 91(1):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