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辨识和区分,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准确反馈给对方的能力。作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在适应社会及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共情(Empathy)最初是一个哲学、美学中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在西方己有近百年的研宂历史,也常被译作移情、共感、同理心等,但与精神分析学说所使用的移情一词不同。通过梳理己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到学界目前对于共情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不同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宄目的,从不同的取向对共情进行了的定义。这些不同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取向,将共情作为一种状态、一种能力或是一个过程(郑日昌,2006)。

Hogan看重共情的认知成分,认为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在智力上理解他人的一种情感状态。Hoffinan看重共情的情感成分,则认为共情是个体从他人立场出发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从而产生的一种对他人情绪状态的体验。这两个定义都将共情视为一种状态,只是侧重于认知成分或者情感成分的区别。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是由Davis基于共情的多维理论建构所编制的测量共情能力的工具,共22条项目,采用0(完全不符合)-4(完全符合)5点计分,得分越高,共情能力越好。分成4个分量表: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 PT ),测量个体自发采纳他人观点的倾向;想象(Fantasy Scale, FS),测量个体对虚构人物感同身受的反应;共情关注(Empthetic Concern, EC),测量个体对于处于不幸中的人的同情和关注的反应倾向,是对“他人取向”的情感反应的测量;个人忧伤(Personal Distress, PD),测量的是在紧张的人际场景中,所感受到的焦虑与不适,是一种“自我取向”的情感反应。观点采择和想象维度属于认知共情,共情关注和个人忧伤属于情绪共情。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分别为0.76. 0.66, 0.56,0.78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

说明:下面共有22个题目,每个题目用来描述你是否恰当,或说每个题目内容符合你的程度如何。0代表“不恰当”,4代表另一个极端“很恰当”,就每一个题目当中,从0~4的5个数目当中哪1个数字适合你就在那个数字上打圆圈。

(1)对那些比我不幸的人,我经常有心软和关怀的感觉。
(2)有时候当其他人有困难或问题时,我并不为他们感到很难过。
(3)我的确会投入小说人物中的感情世界。
(4)在紧急状况中,我感到担忧、害怕而难以平静。
(5)看电影或看戏时,我通常是旁观的,而且不经常全心投入。
(6)在做决定前,我试着从争论中去看每个人的立场。
(7)当我看到有人被别人利用时,我有点感到想要保护他们。
(8)当我处在一个情绪非常激动的情况中时,我往往会感到无依无靠,不知如何是好。
(9)有时候我想象从我的朋友的观点来看事情的样子,以便更了解他们。
(10)对我来说,全心地投入一本好书或一部好电影中,是很少有的事。
(11)其他人的不幸通常不会带给我很大的烦忧。
(12)看完戏或电影之后,我会觉得自己好象是剧中的某一个角色。
(13)处在紧张情绪的状况中,我会惊慌害怕。
(14)当我看到有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我有时并不感到非常同情他们。
(15)我相信每个问题都有两面观点,所以我常试着从这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
(16)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相当软心肠的人。
(17)当我观赏一部好电影时,我很容易站在某个主角的立场去感受他的心情。
(18)在紧急状况中,我紧张得几乎无法控制自己。
(19)当我对一个人生气时,我通常会试着去想一下他的立场。
(20)当我阅读一篇引人的故事或小说时,我想象着:如果故事中的事件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感觉怎么样?
(21)当我看到有人发生意外而极需帮助的时候,我紧张得几乎精神崩溃。
(22)在批评别人前,我会试着想象:假如我处在他的情况,我的感受如何?

IRI-C:
PT(包含题目:6、9、15、19、22)
FS(包含题目:3、5、10、12、17、20)
EC(包含题目:1、2、7、11、14、16)
PD(包含题目:4、8、13、18、21)
其中2、5、10、11、14题为反向计分题。

社区身体健康正常者,以及安徽医科大学临床专科及本科学生,排除罹患严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者。共529名接受评估,其中男性296例,女性233例,年龄18-50岁,平均21.55±3.02岁,受教育年限9-17年,平均14.56±0.72年。
IRI-C:48.4±9.64
PT:10.87±3.78
FS:14.69±4.11
EC:16.87±3.38
PD:6.0±3.81

调查时间2016年2月-2016年6月,采取方便取样,在安徽淮南市、浙江温州市的部分中学、中职学校中,从初一至初三、高一至高三、中职一至中职三每年级选取1-3个班级。共发放问卷1460份,收回问卷1245份,回收率为85.27%。筛除无效问卷,对于问卷中的个别缺失值以缺失值所在变量的平均数替代,共获得有效问卷1159份,有效率为93.09%。其中初中生534人,高中生248人,中职生382人;男614人,女549人;年龄为12-20岁,平均年龄(15.5±2)岁。
IRI-C.png
对于观点采择PT,样本容量n=1159,平均数M=11.70,标准偏差SD =4.109
对于想象FS,样本容量n=1159,平均数M=15.21,标准偏差SD=4.571
对于共情关注EC,样本容量n=1159,平均数M=16.54,标准偏差5D=3.812
对于个人忧伤PD,样本容量n=1159,平均数M=9.29,标准偏差SD=4.57
对于情绪共情EC+PD,样本容量n=1159,平均数M=25.83,标准偏差SD=6.286
对于认知共情PT+FS,样本容量n=1159,平均数M=26.91,标准偏差5D=7.185
对于总共情EC+PD+PT+FS,样本容量n=1159,平均数M=52.74,标准偏差SD=11.212

以山东省两所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总共550名学生发放问卷进行施测。回收问卷540份,剔除无效问卷25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15份,被试年龄范围17-25岁。
观点采择:2.41±0.73
想象:2.53±0.64
共情关注:2.71±0.64
个人痛苦:1.62±0.84
总分:2.34±0.42

从重庆市区县中小学校随机抽取在职教师250名,问卷回收后,剔除漏答问卷,有效调查对象为在职教师231人,平均年龄为36.24岁,平均教龄为16.11年。
观点采择:17.63±3.3
想象:20.98±3.6
共情关注:23.03±2.99
个人痛苦:13.15±3.77
总分:74.8±8.42

训练方案:
训练周期为隔周一次,连续8次。每次1个课时。
第一次认识真实的自己(伤痕实验、自己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乔韩窗口)
第二次情绪的觉察与表达(观察动物和人的情绪、分组讨论如何表达情绪)
第三次人际沟通之学会表达(四步沟通法、迁移练习、非言语的表达)
第四次做个受欢迎的人(实际操作中删除)
第五次人际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人际交往中的“红黑”游戏、介绍囚徒困境、辩证看待竞争与合作)
第六次人际交往中的“察言观色”(模仿兔斯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沉船的故事)
第七次换位思考(组硬币、人际冲突问题、换位思考四部曲)
第八次学会倾听与表达(三个小金人的故事、测测倾所能力、倾听与表达练习)
gongqingshuiping.png
参考文献:
张凤凤,董毅,汪凯,等.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155-157.
范明惠. 青少年共情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训练[D]. 2017.
李晓含. 大学生大五人格、共情和情绪表达性的关系研究[D].
贾笑颖. 大学生共情现状及其干预研究[D]. 扬州大学.
曾敏. 教师共情能力及训练研究[D].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