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珠等人(2012)对自我控制的定义:自我控制是一种个体主动掌握自身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依然能自觉选择希望达成的目标,并努力抑制自己的冲动、抵制可能出现的诱惑、延迟自我满足的条件,从而达到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最终能保证目标实现的综合系统。

学者 Kuhl 提出了行为控制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在认知和情绪上的“竞赛”,是个体需要努力用意志来提升认知而放弃情绪偏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建立自我整合的目标,从而更好地运用意识来提升个体解决冲突的能力。

自我控制两阶段模型理论是由 Myrseth 和 Fishbach 提出,基于最新的自我控制生理神经机制研究,该理论阐述了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研究者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找到了大脑中关于自我控制的区域,发现个体对于冲突的意识或调控出现错误,那么就会导致自我控制的失败。这也就是说,成功的自我控制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识别矛盾,第二阶段是解决矛盾解决。当个体遇到事件,首先需要进行识别,来确认个体行为是符合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的矛盾,其次在此基础上,如能抵制诱惑,个体就采用成功的控制策略化解矛盾,可是如果个体不能控制自己而是选择放纵自己,那么矛盾便无法解决,自我控制也就失败了。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上文中的观点,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实现长远目标而抵制眼前诱惑的过程。

刘媛娟于 2017 年根据 Tangney 的自我控制量表(SCS)简明版修订的《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专门适用于中学生的版本来进行施测。《中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Cronbach Alpha 系数为 0.764,分半信度为 0.786。分维度冲动控制、学习行为习惯、总体自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658,0.648,0.528,各维度间内部一致性尚可接受,量表总体一致性系数良好,可用当做研究工具使用。该量表共有 10 个条目,共分为 3 个维度:学习行为习惯(2、3、8)、冲动控制(4、7、9、10)、总体自律(1、5、6),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对应 1-5 分,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计分,其中 1、6、8 题为反向计分题。分数越高,说明自我控制力越差。

指导语:
同学,您好!为了解中学生自我控制发展状况,我们开展了这次调查研究,以下共计 10 题,需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答案无对错、好坏之分!并且我们会对你们的数据绝对保密,请放心!请在符合自己情况的框内打“√”,谢谢您的支持!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不确定
比较符合
完全符合

1.我能很好的抵制诱惑。
2.我很难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3.我很懒。
4.我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
5.如果事情是有趣的,即使对我不好我也会去做。
6.周围的人说我是严于律己的人。
7.我很难专注。
8.对于长期既定目标,我能有限坚持。
9.即使我知道那样做不对,但是我还是无法控制自己。
10.我经常没有三思而后行。

天津市滨海新区某中学随机抽取高一至高三的学生作为正式被试,正式调查问卷共发出 540 份,最终回收 519 份,回收率达到 94.36%。最终通过筛除有漏填的问卷和答案有明显偏好的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 483 份,有效率达到 87.8%。
SCS-R.png

参考文献:
何怡晓. 高中生学习压力,自我控制与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 2020.天津师范大学.
刘媛娟. (2017). 中学生自我控制、领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