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不以结束生命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方式包括切割、灼烧、击打等,这种行为不为社会所接纳。根据DSM-5的建议标准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将“偶发性NSSI”定义为在过去12月内至少发生一起NSSI事件,“反复性NSSI”定义为在过去的12月内发生5起或以上的NSSI事件。

非自杀性自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绪调节障碍是NSSI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无法通过别的有效途径来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时,NSSI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低自尊人格和NSSI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NSSI密切相关。家庭成长环境中,父母积极型和控制型的养育方式都对NSSI的存在有显著影响,不良的家庭氛围也是NSSI的危险因素之一,如存在家庭暴力等,改善家庭功能可能降低NSSI发生风险。在校园环境中,遭受欺凌的儿童与青少年NSSI发生率更高。社会环境中,社会身份认同少数的群体发生NSSI风险更大,如非异性恋群体及白人社区的非白种人群体等。目前关于NSSI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几种可能的假说。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假说认为,NSSI行为会诱发体内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产生,从而产生镇痛作用并缓解负面情绪。奖赏神经回路模型认为,当NSSI发生时,相关脑区的激活增加,疼痛体验异于常人。也有研究者认为,异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异常作用是情绪失控的神经生物学相关因素之一,而情绪失控会导致NSSI的发生。另外也有研究提出一些其他可能的可能,如炎症或基因相关机制。NSSI发生机制方面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心理治疗是目前针对NSSI的首选治疗方式,辨证行为疗法是目前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符合高危NSSI儿童与青少年既定治疗标准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治疗NSSI的基本措施,目前关于药物治疗的研究都是基于共病研究,有研究发现阿立哌唑、纳曲酮、文拉法辛、丁丙诺菲等药物对NSSI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Ottawa Self-injury Inventory, OSI)是Cloutier和Nixon等在the Queen's self injury questionnaire(Epstein,personal communication,1998)的基础上,根据文献的全面回顾和临床经验修订而来,是评估NSSI行为较全面的评估工具。OSI不仅包含一般研究提到的NSSI行为方式、伤害部位和动机方面的评估,还涉及自伤行为对释放消极情感的作用、与压力事件的相关性以及自伤成瘾特征和抵制自伤行为方式等内容。OSI量表是首个对NSSI行为成瘾性进行调查的问卷,引用了DSM-IV有关物质成瘾的7个标准来调查NSSI成瘾特征。所以相对来说,OSI是目前评估NSSI行为最全面的工具。除抵制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最有效方式中“做任何可以让双手忙碌起来的事情”条目外,其他所有条目的重测信度系数均在0.400以上,总体重测信度较佳;功能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52,其4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范围为0.637~0.896。因子分析中共提取6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的75.0%。结论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可用于有关NSSI行为特征和原因等内容的调查。

温馨提示:此处为隐藏内容,评论回复后方可阅读。

参考文献:
张芳,程文红,肖泽萍,等.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中文版信效度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03):460-464.
姜秀玉.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儿童及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及其对抗抑郁疗效的影响[D].东南大学,2021.DOI:10.27014/d.cnki.gdnau.2021.00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