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婴幼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活动,是行为的激发源和驱动器。良好的社会情绪是未来道德观、价值观、情绪控制、关怀他人和社会及处理问题等能力的基石。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情绪与儿童认知发展、动机形成、创新能力、健康状态以及突发性暴力等有关。美国学者研究发现,1~3岁儿童社会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大约为7%~24%。接受筛查的1~2岁儿童中大约有10%伴随有情绪或行为问题,而且问题将持续存在,影响儿童能力的发展 。MJ Briggs-Gowan 等的研究中,一半以上存在严重社会情绪行为问题的婴幼儿,1年后同样问题仍然存在。最新研究显示,儿童早期情绪和社会性问题有可能预测到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 。

社会性(Sociality)是指个体由于其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表现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如:能公正、健康地与人合作,对他人的权利和行为予以适当的关怀;能从大目标出发对重要问题进行思考,作出成熟的判断;对自己采取客观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从集体利益出发评价判断事物,等等,都是典型的社会性行为特征。心理学上把人的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称为“社会性发展”。儿童在和周围的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即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通过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与人交往,怎样适应社会。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性、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情绪和情感。情绪(Emotion)作为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早期,尤其是语言发育尚不完善的婴幼儿期,情绪是儿童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是进行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婴幼儿通过情绪反应,表达其需求、好恶、感觉体验,调整周围的人与其的交往方式。同时,情绪、情感促进婴儿意识产生和个性形成,是婴幼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和驱动器,支配、制约着儿童的心理活动,并指导其行为。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CITSEA,Chinese version of Infant-Toddler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是由王惠珊等前人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修订并建立适于我国的全国常模。量表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四个域重测信度为 0.78~0.89,分半信度0.82~0.90,Cronbach-α系数为 0.79~0.88,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原量表包括 171 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 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 4 个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 分。全国常模为:问题域 (外化行为域、内化行为域和失调域) T 分>63 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 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该量表通常被推荐用于评估12-36个月幼儿的社会情感问题和能力迟缓问题,所有域和子量表都被发现是相关的。

中国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fant-Toddler Social and Emotional Assessment,CITSEA)

根据幼儿最近 1 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 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 表示部分符合,2 表示非常符合。

0不符合
1部分符合
2非常符合

第一部分

1.噪声或强光会使他/她烦躁不安。
2.到新地方感到紧张,要过一会儿才会安定下来(十分钟或更长)。
3.经常弄伤或弄痛自己。
4.遇到挫折时会产生攻击行为。
5.在陌生环境中变得安静,不活跃。
6.被交给新保姆或照顾着时显得烦躁不安。(可选“不合适”,过去 1 个月没有新的照顾者)。
7.一叫他/她的名字就答应。
8.做事成功时显得很高兴(如,为自己鼓掌)。
9.玩好后把玩具收拾好。
10.看上去不安、紧张或害怕。
11.不安静,坐不住。
12.玩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发疯”,控制不住自己。
13.霸道,听不进别人的话。
14.动个不停。
15.某些气味使他/她烦躁不安。
16.晚上睡觉当中会醒,然后需要哄着才能再次入睡。
17.当您要他/她安静下来的时候,就安静下来。
18.哭闹或发脾气直到他/她精疲力竭。
19.不肯吃需要嚼的食物。
20.做坏事,捣蛋,引起大人的注意。
21.努力按照您说的去做。
22.玩玩具的时间达 5 分钟或更长。
23.拥抱着或者轻拍别人表示亲热。(可选“不合适”,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做该动作)。
24.又开始做一些以前小时候的事情(如想用奶嘴)。
25.害怕某些动物。
26.害怕某些东西。
27.害怕某些地方,如商店、电梯、公园、汽车等。
28.当有别人在场时,紧靠着您或想坐在您的腿上。
29.会和您玩球,把球滚到您那儿(或他人)。(可选“不合适”,以往内身体原因不能)。
30.愿意被他/她喜爱的人拥抱或亲吻。
31.十分吵闹。经常大声尖叫,喊叫。
32.把吃的东西吐出来。
33.不听话,如您让他/她干一件事情,他/她坚决不干。
34.不顺他/她的心就哭闹。
35.烦躁不安时,主动寻找母亲或父亲。
36.即使遇到困难时,仍然坚持做下去。
37.自己看图画书。
38.当您要离开时哭闹或抱住您不放。
39.担心,焦虑或紧张。
40.紧张或烦躁时感觉不舒服。
41.模仿做一些大人做的事情,如刮胡子。
42.皮肤接触到某些东西而感到不舒服(如,衣服线头,某些针织品等)。
43.当说到他/她的名字时会立即看着您。
44.受伤或被弄痛时没有反应。
45.容易受到惊吓。
46.对他/她喜欢的人显得亲热。
47.很乖,行为举止恰当。
48.喜欢您(父母)甚过喜欢其他成年人。
49.爱笑,经常笑。
50.固执,反抗。
51.某些物体看上去或摸上去不舒服就不愿碰它们。
52.烦躁不安时,很难哄劝使他/她安定下来。
53.在公共场所(离开父母)走掉。(可选“不合适”,还在从未到过公共场所)。
54.喜欢自己做一些事情。
55.指着要某些东西。
56.指着远处的东西给您看。
57.每次醒来时情绪不好,发脾气。
58.入睡困难或睡不安稳。
59.当你烦恼时会安慰您。
60.给他/她穿衣服、换衣服或洗澡时保持安静。
61.一直看您看着他/她,不愿您走开。
62.给他/她读故事时,能安静地坐 5 分钟。
63.别人受伤疼痛时显得担心或难过。
64.做了错事后想办法“弥补”。
65.必须抱着才能睡觉。
66.缺少耐心,容易产生挫折感。
67.对别的小孩感兴趣。
68.喜欢做事动脑筋的事,如搭积木。
69.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包括电视)。
70.对陌生人热情。
71.能察觉到别人的情绪感受。
72.烦恼时一动不动、发呆。
73.别人受伤疼痛时主动去帮助人家,如给他/她玩具。
74.面对陌生成年人会害羞。
75.对他/她想要而不能马上得到的东西能够等待。
76.好哭。
77.当您让他/她模仿有趣的声音时,他/她就能模仿。
78.把一种东西当成另一种东西来玩(模仿游戏),如把香蕉当成电话。
79.喜欢做那些有点难度的事情。
80.喂玩具娃娃或玩具动物或者抱它们。
81.学着拍手或挥手再见。可选“不合适”,身体愿意不能产生这种行为。
82.该害怕时不感到害怕。
83.和您“开玩笑”或给您一些东西逗您发笑,开心。
84.情绪不稳定,发脾气。
85.教他/她新东西时注意力很集中。
86.没有什么原因,平时看上去不高兴或伤心。
87.不肯吃东西。
88.对新事物感到好奇。
89.夜里尖叫着醒来后,几分钟对人都没有反应(夜惊)。
90.不疲劳时也会吵闹不安。
91.和不认识的幼儿一起会害羞。
92.具有破坏性,故意毁坏东西。
93.看上去无精打采。
94.生气或不高兴。
95.从噩梦中惊醒。
96.父母来接他/她的时候,开始瞎闹或不听话。(可选“不合适”)。
97.爱发脾气。
98.打、咬或踢父母。
99.爱挑食。
100.从远处看到您时,能回应您的微笑。
101.不愿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社会性退缩。
102.看上去很不高兴、伤心或忧郁。
103.当出现攻击行为时,大人制止他/她能服从。
104.不肯吃某些(种)食物达 2 天或 2 天以上。
105.让他/她做别的活动时,就不高兴。
106.故意伤害自己,如撞头。
107.当父母离开时他/她需要 5 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安静下来。
108.当父母过来接他/她时不理睬父母。
109.当父母来带他/她回家时,发脾气。
110.当看到父母来接他/她时显得很高兴。
111.下午父母接他/她回家时,不喜欢被他们抱。(可选“不合适”)。

您的孩子是否开始说一些由两三个词组成的短句子,如“要果汁”、“妈妈抱”等?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将让您继续回答不同的问题。请在以下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前打勾。

还没有(将转至第三部分作答)
有时(将转至第二部分作答)
经常(将转至第二部分作答)

第二部分

1.重复别人说的最后几个词或电视广告中的最后几个词。
2.到不熟悉的地方需要过一会才说话。
3.说别人的情绪感受(如“妈妈生气”)。
4.说一些奇怪、令人害怕或令人恶心的事情。

在最近 1 个月内,您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有没有接触过?PS:根据您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将让您继续回答不同的问题。

是(将转至第三部分作答)
否(将转至第四部分作答)

第三部分

1.跟别的孩子玩时,能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或友好地想别人请求想要什么东西。
2.打、推、踢或咬别的孩子(不包括兄弟或姐妹)。
3.有一个或几个喜欢的朋友(年龄差不多)。
4.捉弄或欺负别的孩子。
5.与别的孩子玩得来。
6.取笑别的孩子。
7.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过家家。
8.和几个孩子玩耍时,不让别的孩子加入。
9.故意伤害别的孩子。

第四部分

1.“与世隔绝”,完全不知道他/她身边发生的事情。
2.回避身体接触。
3.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难以控制的抽搐,如眼、嘴、鼻或腿的抽动。
4.不能控制地发出声音。
5.把食物含在嘴里。
6.非常担心被弄脏。
7.要求身边所有的东西干净或整洁。
8.和别的孩子玩一些相互看或摸隐私部位的游戏。
9.长时间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10.拔自己的毛发(如睫毛、眉毛、头发等)。
11.不看着您,把您的手放在某件东西上,如有发条的玩具,让您给玩具上紧发条。
12.反复地将物体按固定顺序摆放。
13.玩大便。
14.在不应该大便的地方大便(如在地板上)。
15.在不应该小便的地方小便。
16.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扮演同一个情节。
17.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某一特定身体运动(如摇摆、旋转等)。
18.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动作或短语。
19.有非常怪异的习惯。
20.吃或喝一些不能食用的东西,如纸或颜料。
21.嚼他/她不应该嚼的东西。
22.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

外显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的表现是为活动过多,不分场合,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幼儿不能理性控制情感而发生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产生兴奋等。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指幼儿伤害他人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幼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报复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和反抗性通常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同伴攻击】 幼儿的攻击性以伤害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 内隐域 包括忧郁/退缩、焦虑、恐惧、焦虑/强迫现象、分离焦虑和对新鲜食物退缩六个维度。
【忧郁/退缩】 忧郁是一种过度的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是消极性情绪增强的表现。退缩是忧郁情绪表现形式之一。在幼儿表现为经常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
【焦虑】 在无明显原因下,发生发作性紧张、恐惧与不安等情绪体验。
【恐惧】 幼儿害怕事实上并不具有危险事物或情景或虽具有危险但其表现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为情绪反应异常现象。表现为害怕某种动物、场所或情景等。
【焦虑/强迫现象】 在无明显原因下,发生发作性紧张、恐惧与不安等焦虑情绪体验的同时,常伴有强迫观念和行为。表现为非常担心自己被弄脏、要求身边所有东西干净或整洁或重复性地做某一件事等。在幼儿无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以上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慢慢消失。
【分离焦虑】 表现为担心主要照顾者一去不归;要求与父母亲形影不离,否则哭闹;被交给新保姆或照顾者时显得非常烦躁不安等。
【对新鲜事物退缩】 幼儿在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陌生人时孩子产生不正常依恋,从而导致分离性焦虑。
● 失调域 包括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及感官的敏感性四个维度。
【睡眠】 失调域中睡眠维度分值高的幼儿在某些条件下,可保持正常睡眠,如果缺乏这些条件,则入睡困难或睡不安稳、晚上睡觉当中会醒,并要哄着才能入睡或或醒后再度入睡均推迟。
【负性情绪】 指幼儿精神压抑、忧郁烦躁、郁闷悲伤、痛苦、情绪紧张、愤怒不满和心情恶劣等不良情绪。如每次睡醒后发脾气、生气或不高兴,平时缺少耐心并易产生挫折感等。
【饮食】 饮食分值高是幼儿进食行为失调的表现,如爱挑食、不肯吃东西或把吃的东西吐出来、把吃的东西含在嘴里、不肯吃需要嚼的食物等。
【感官的敏感性】 感官敏感性维度分值高的幼儿表现为对噪音、强光或某些气味感到烦躁不安,皮肤接触到某些物体会感到不舒服和易受到惊吓等躯体和情绪反应。
● 能力域 包括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的同伴关系六个维度。
【依从性】 指对他人命令的服从,对他人建议的接受和对他人的建议和要求的合作。在幼儿主要表现为很乖,行为举止恰当、努力按照家长说的去做、对想要而不能马上得到得东西能够等待等。
【注意力】 注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非常重要,即对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都具有定向、组织和调节等作用,而且会直接或简接影响智力发展水平。
【模仿/游戏】 玩是幼儿一种固有的、自发的和快乐的活动。通过模仿儿童学习周围事物,培养个性,发展性格,增强智慧。游戏不仅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还能反映智力发展水平。
【掌握动机】 发起、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包括想做什么(动机的指向)和做的愿望有多强(动机的力度)。幼儿表现为喜欢做有难度的事情、对新鲜事的好奇、喜欢自己做、喜欢做些动脑筋的事情等。
【移情】 指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在幼儿表现为当小朋友或他人受到伤疼痛时,幼儿显得担心或难过。当别人难过时,能觉察到别人的情感感受,能用简单的方式安慰对方。
【亲社会的同伴关系】 是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幼儿表现为与其他孩子玩得来,有一个或几个好朋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