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反思功能问卷 (Reflective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 for Youth, RFQY)
心智化,又称心理化,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Fonagy(1991) 提出,是指个体明确地或含蓄地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有意图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欲望、需要、情感、信念和推理)的一种心理过程。心智化的英文可以写做mentalization或mentalizing,前者更注重心智化的结果,后者更偏重心智化的过程。这种能力使得个体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头脑中发生的事情,使得个体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也理解他人的想法,并且识别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包括需要、动机、愿望和想法等。
反思功能,英文写作reflective functioning,又被译作反思性功能、反思能力、反应能力、反省功能。反思功能的概念最早由Fonagy等人于1991年提出,指的是在依恋关系的背景下,依据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思维、幻想、信念和欲望在行为中的表达,理解和解释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用于心智化的测量。反思功能是一个基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过程的可操纵化,它为理解心智化这个复杂的能力提供了以经验为基础的框架,并为心智化的评估提供了方法。Fonagy(2016)认为心智化的活动植根于反思功能中,因此反思功能也被视作心智化通常情况下(区别于极端情况——如特别危险的情境——个体的心智化能力会发生变化)的操作化,是心智化的测量指标。反思功能最初为心智化在临床访谈中评估心智化的一种编码方案。在不少文献中,反思功能与心智化是同义的。反思功能使得我们能够把自己和他人看作是具有心理深度的人,使我们对自己的体验做出反应是,不仅能根据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还能够根据潜在的心理状态——欲望、感受、信念——使行为能够为人所理解,并赋予其意义。但在临床使用时,反思功能与心智化的概念有些微的差别。反思功能侧重于强调识别自我和他人情绪、思维、幻想、信念和欲望等方面的认知维度,对情感的关注则较少;相比之下,心智化更侧重于描述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整个心理过程。 反思功能不同于社会科学或哲学中所说的反思。社会科学或哲学中常用术语“反思”亦指反省,即心灵对于它自己的各种活动以及活动方式的一种注意。在现代哲学文献以及人们的通常使用中,反思是指人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以及一切智力活动的结果当作对象而进行的思考。反思功能则指人对自己和他人的体验(也包括智力活动结果)和行为进行思考,并根据潜在的自己或他人的潜在的内心状态对行为赋予意义。
为了评估个人心智化能力的强度,Fonagy(2008)和他的同事设计出了《反思-功能量表》(Reflective-Functioning Scale)。Sharp等(2013)根据该问卷改编了适用于青少年的版本。后由莫小恩、左方舟等(2016)翻译和改编成中文版,并进行了信效度的检验。该量表共46个条目,分两个量表计分。其中,分量表A包含23个条目,最佳反映能力在李克特量表的中点,两端的反应表明反映能力低,因此,分量表A的计分方式为:“非常不同意”或“非常同意”(量表两端)为分值2,“不同意”或“同意”的反应为分值4,“有点不同意”或“有点同意”(中点)为分值6。分量表B也包含23个条目,采用“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6级评分。其中8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分量表A、分量表B各自所属条目相加所得的均分即为其得分。分量表A和分量表B得分之和即为RFQ—C总分。分数越高表明反映能力越好。RFQY中文版总样本、沈阳大学生样本及广州大学生样本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47、0.741和0.757,重测信度为0.691,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说明量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较好。
青少年反思功能问卷 (Reflective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 for Youth, RFQY)
请阅读每一个陈述并圈出最能清楚描述你感觉的一项。不要思考太多,你的第一感觉通常是最佳的。你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且将被严格保密,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填答。
A、非常不同意 B、不同意 C、有些不同意 D、有些同意 E、同意 F、非常同意
1、我猜不出他人的想法。 
2、我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3、父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会随着我的变化而变化。 
4、我意识到我有时会误解我最好朋友的反应。 
5、我相信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和他们自己被抚养长大的方式无关。 
6、别人告诉我说我是一名好的聆听者。 
7、我经常不得不强迫别人做我想让他们做的事。 
8、我总是知道我的感受。 
9、我感觉如果我不小心的话,就会妨碍他人的生活。 
10、我经常对我的感受感到困惑。 
11、我认为由于人们的观念与经历不同,人们对同一事情的看法是有很大差别的。 
12、我认为试图猜测别人在想什么是毫无意义的。 
13、当人们谈论他们的感受时,我感到困惑。 
14、我认为别人都太难以理解以至于我搞不清楚。 
15、我觉得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 
16、我善于看透别人的心思。 
17、对于我所做的事情,我并不总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18、我关注自己的感受。 
19、在争论时,我会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 
20、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原谅他们。 
21、我认为看待任何问题都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 
22、当我生气时会说出一些气话,而我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 
23、那些与我亲近的人似乎常觉得我所做的事情很难理解。 
24、与感性相比,我更偏向于理性。 
25、我通常能明确知道别人的想法。 
26、我不记得太多关于我小时候的事情。 
27、强烈的感觉总能扰乱我的思绪。 
28、我相信我的感觉。 
29、当我生气时我会说一些事后会后悔的话。 
30、我对一个人的感觉几乎从未出错过。 
31、我认为事实胜于雄辩。 
32、我经常感觉脑子变空了。 
33、我认为即使自己对某件事有很强烈的情感,也是可以改变的。 
34、我喜欢思考我行为背后的原因。 
35、如果我对自己没有把握,我可能会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 
36、有时我会做一些不确切知道为什么要去做的事。 
37、我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眼睛来说出他们当时感受。 
38、我有时会说出一些我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说出的话。 
39、为了明确他人的感受,我会询问他们。 
40、我几乎能够预测出别人会做什么。 
41、我总是对他人行为背后的意义感到好奇。 
42、我发现人们为他人提供的建议往往是他们自己想要遵从的。 
43、我想知道我的梦的含义。 
44、我的感受容易影响我对他人行为的理解。 
45、我会关注我的行为对他人感受的影响。 
46、我能准确地知道我亲密朋友的想法。
 
        
        
        加入心理学网,获得更多
无论您想服务网友、查找量表还是在线测试,均可微信:5776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