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冲突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并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看法。Thomas (1976)和 Rahim (1983)认为“并不存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冲突定义”。不同学者因为研究视角和强调重点的不同,对冲突概念的界定和表述存在比较大的差异。Pondy(1967) 总结了不同学者的冲突定义,并认为这些冲突定义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冲突发生的前因条件(ante...
自我建构描述了个体看待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方式,是个体界定自我身份的基础,被定义为“ (人们)认为自己与他人分离或与他人相连接的程度” (Markus和Kitayama,1991)。Markus和Kitayama (1991)区分了两种代表性自我建构类型:独立型自我建构(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与依存型自我建构(interde...
W.James(1890/1963)在给自尊下定义时用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即:自尊=成功(success)/抱负水平(pretension),换句话说,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其潜在能力的比值。A.W.Pope●S.M.McHale(1988)认为,自尊是由知觉的自我(perceived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self)两个因素...
对于想象力的定义而言,由于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等的不同,加之其本身内涵的复杂性,学界至今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界定。目前,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心理学上对想象力的定义,即想象力是将人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加工、改造、重组,以推测、构思、建立新形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以Vygotsky在1930年发表的文章《ImaginationandCreativity in Ch...
20世纪60年代,英国精神学家JohnBowlby最先提出“依恋”的概念。他认为依恋是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并且依恋程度越高,孩子的安全感以及父母的信任程度就越高。但Bowlby并不认为依恋仅存在于婴儿期,他将研究阶段扩展到儿童期,直至成人,即个体一生中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亲子依恋质量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 前一页
- 1
- ...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 115
- 后一页 »